Since 2000
学历提升,资格考证
登录
注册

欢迎登录启航网校

立即注册

欢迎注册启航网校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连载!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考点梳理(七)

连载!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考点梳理(七)

发布时间:2022-06-30 发布来源:启航网校发文 点击量:99

课程

  一、课程定义(填空)

  1、课程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2、课程狭义:学校为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 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论述)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发展

  (1)生产力发展影响学校课程门类

  (2)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生产力发展对课程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不直接作用于课程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发展

  (1)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课程的管理和课程方向

  (2)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一定社会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影响着课程内容、范围和有关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立

  (3)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的影响具有直接性,规定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在学校课程的反映

  3、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影响课程

  5、课程理论影响课程

  三、课程分类(论述)

  1、不同标准下的课程分类

  (1)从课程管理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3)从学生学习选择: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

  (4)从课程存在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2、学科课程:

  (1)定义:又称分科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期限,很多国家都采用学科课程

  (2)特点

  <1> 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2> 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 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3)优缺点

  <1> 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掌握经验知识

  <2> 缺点:不能完全照顾学生需要兴趣,不利于学生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而且学科分的太细,不利于学会综合把握世界的联系

  3、活动课程

  (1)定义: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卢梭提出,杜威形成完整系统理论

  (2)特点

  <1>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 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3)优缺点

  <1> 优点: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学生活动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能力

  <2> 缺点:学生获得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播文化遗产

  4、综合课程

  (1)定义: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1912年怀特海提出

  (2)分类:

  <1> 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学科

  <2>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

  <3> 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

  (3)优缺点

  <1> 优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缺点: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

  5、隐性课程

  (1)定义:一般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

  (2)组成:

  <1> 学校的物质环境

  <2> 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3>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3)特点

  <1> 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2> 空间的广泛性

  <3> 内容的全面性

  6、必修课程

  (1)定义: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统一要求

  (2)特点:统一性、强制性

  7、选修课程

  (1)定义: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2)特点:选择性、多样性

  8、国家课程

  (1)定义: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

  (2)特点:强制性

  9、地方课程

  (1)定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是二级课程

  (2)特点:区域性、本土性

  10、学校课程

  (1)定义: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理由各种资源开发多样性、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四、课程设计的概念(填空)

  1、定义: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材的系统活动

  2、内容:课程计划设计(宏观)、学科课程标准设计(中观)、教材设计(微观)

  五、课程设计的模式(填空)

  1、学科中心设计

  2、学习者中心设计

  3、问题中心设计

  六、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论述)

  1、课程计划及其设计

  (1)课程计划定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课程计划的结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

  (3)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1> 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

  <2> 充分体现均衡性

  <3> 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 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2、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

  (1)学科课程标准定义: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意义: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3)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课程内容(具体知识内容要点)、实施建议

  (4)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1> 要保持基本要求

  <2> 要有一定选择性

  <3>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 体现课程精华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教材及其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定义: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要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2)类型:印刷品、声像制品

  (3)结构:目录、课文(主体)、习题、实验、图标、注释、附录、索引

  (4)原则:方向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适切性原则

  4、教材的核准与审定

  七、课程发展(改革)一般趋势(论述、简答)

  1、选择化、个性化

  (1)定义: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度,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内容:表现在选修课程增加、学校课程开发、个性化课程设计

  2、平衡化

  (1)定义:是指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平衡

  (2)内容:不同目标的平衡、不同学科平衡、不同层次平衡等

  3、综合化

  (1)定义: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加强

  (2)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4、管理上的多级化

  (1)定义:课程管理上,赋予一定权限

  (2)作用:保证国家对课程教育质量控制、增加课程上的灵活创造性

  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述)

  1、概述:我国基础教育完成7次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第8次改革,比之前的力度大

  2、《课程改革纲要》

  (1)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 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特点: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2>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4)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1)特点: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

  (2)新课程合理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择中有规范

  (3)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练习

  1、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

  综合课程

  2、 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

  怀特海

  3、合并数门相邻的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

  广域课程

  4、“隐性课程”一词最早由()在1966年提出

  杰克逊

  5、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课程计划

  6、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7、从课程组织核心来划分,课程可分为()()()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8、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不同,课程可分为()()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9、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课程可分为()()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0、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影响方式上的()、空间的()、内容的()

  无意识性;广泛性;全面性

  11、课程计划主要由()()()等部分组成

  目标;结构;实施与评价

  12、学科课程标准一般由()()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

  13、综合实践活动特性,主要有实践性、()()

  开放性;自主性

  1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有()()综合性和管理的多级性

  选择化与个性化;平衡化

  16、简述课程的作用(简答)

  第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第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第三,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第四,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1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答)

  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发展

  第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发展

  第三,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第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影响课程

  第五,课程理论影响课程

  18、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简答)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期限,很多国家都采用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特点是:

  第一,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第二,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学科课程的有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掌握经验知识

  缺点是,不能完全照顾学生需要兴趣,不利于学生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而且学科分的太细,不利于学会综合把握世界的联系

  19、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简答)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卢梭提出,杜威形成完整系统理论

  活动课程特点是:

  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第二,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优点是,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学生活动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能力

  缺点是学生获得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播文化遗产

  20、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简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课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21、试述现代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论述)

  第一,选择化、个性化,就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度,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程增加、学校课程开发、个性化课程设计

  第二,平衡化,是指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目标的平衡、不同学科平衡、不同层次平衡等

  第三,综合化,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加强。综合化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管理上的多级化,就是课程管理上,赋予一定权限。管理上的多级化保证了国家对课程教育质量控制、增加课程上的灵活创造性

  22、试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论述)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免责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以上内容由启航网校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为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