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学生观(考生收藏)(二)
发布时间:2020-09-18
发布来源:启航网校发文
点击量:99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要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思想、情感、行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学生的独特性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是材料分析题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主要强调要把学生真正看做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这也是材料分析题中涉及的重要知识。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一条强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差异,不能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材料分析题的重点,需重点把握。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二条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学生得自己去思考,总结,得出有关知识,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知识,这是材料分析题中的重点。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学生观(考生收藏)(二)”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以上内容由启航网校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为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